行業(yè)動(dòng)態(tài)
混凝土膨脹劑設計施工中應注意的事項!

混凝土膨脹劑設計施工中應注意的事項!
我國混凝土膨脹劑的應用已有20多年的歷史?;炷僚蛎泟┦窃谂蛎浰嗷A上發(fā)展而來(lái)的一種混凝土外加劑,在現場(chǎng)摻入硅酸鹽水泥可拌制成膨脹混凝土。膨脹劑的主要用途是補償收縮。

混凝土的變形( 膨脹與收縮) 與限制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。摻有膨脹劑的混凝土,正常工作是在內約束力和外約束力共同作用下進(jìn)行的,混凝土中所配的鋼筋構成了內約束力,足夠的內約束力是由足夠的配筋率來(lái)保證的,鋼筋混凝土內的受力鋼筋,對應力分散作用很大,所以必須根據不同的結構和部位,按承載能力合理的布筋,盡量把膨脹轉化為預壓應力,這就需要設計人員從設計上合理的限制混凝土膨脹,建立有效的預壓應力抵消收縮引起的拉應力,防止混凝土開(kāi)裂。
(1)由于墻體施工難、養護差,受溫度影響較大,易出現豎向收縮裂縫。要求水平構造筋配筋率大于0.4%為宜,墻體的中部或頂端300~400mm 范圍內水平筋間距宜為50~100mm,形成“暗梁”以此來(lái)抵抗較大的水平應力。墻體與柱子連接部位宜插入長(cháng)度為1500~2000mm、ф8~ф10mm 的加強鋼筋,鋼筋插入柱子深及200~300mm,插入邊墻長(cháng)度為1200~1600mm,其配筋率應提高10% ~15%。
(2)個(gè)別的結構開(kāi)口部位、變截面部位和出入口部位受溫度影響大,也應適量增加附加筋。
(3)樓板宜配置細而密的構造配筋網(wǎng),鋼筋間距宜小于150mm,配筋率宜為0.6% 左右;現澆補償收縮鋼筋混凝土防水屋面應配雙層鋼筋網(wǎng),構造筋間距宜小于150mm,配筋率宜大于0.5%。樓面和屋面后澆帶最大間距不宜超過(guò)50m。
(4)地下室和水工構筑物的底板和邊墻后澆縫最大間距不宜超過(guò)60m,后澆縫回填時(shí)間應不少于28d。

施工中應注意的問(wèn)題:
施工單位對建筑結構的裂縫十分頭痛,以為摻加了膨脹劑就能迎刃而解了,這是一個(gè)誤區。膨脹劑并非是萬(wàn)能的,也不是靈丹妙藥,并不是使用了就能保證不裂,膨脹劑的使用是受多種條件制約的。
(1)有些工地或攪拌站不按配合比摻入足夠的膨脹劑是普遍的現象,造成混凝土膨脹率低。因此一定要摻夠膨脹劑。
(2)對于膨脹劑混凝土的攪拌時(shí)間,要比普通混凝土的攪拌時(shí)間延長(cháng)30s,以保證膨脹劑和其它組分拌合均勻。
(3)對于大體積混凝上和大面積板面混凝上,表面抹壓后要用塑料薄膜覆蓋,混凝土硬化后,宜采用蓄水養護或用濕麻袋覆蓋,保持早期混凝土表面濕養護,養護時(shí)間不應少于14d。
(4)對于墻體等不宜保水的結構,邊墻出現裂縫是個(gè)難題,施工中要求混凝土振搗密實(shí)、均質(zhì)。有的單位為了加快工期,不到規定的澆筑時(shí)間就拆膜,其實(shí)這時(shí)混凝土的水化熱升溫最高,早拆模板就會(huì )造成散熱快,增加了墻的內外溫差,易于出現溫差裂縫。實(shí)踐證明,墻體宜采用保濕較好的膠合板制膜( 最好使用木模),混凝土澆完后,從頂部設水管?chē)娏莛B護,拆模時(shí)間不宜少于3d,拆膜后宜用濕麻袋緊貼墻體覆蓋,并澆水養護,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濕,養護時(shí)間不宜少于14d。
(5)冬季施工時(shí),混凝土澆筑后,應立即用塑料薄膜和保溫材料覆蓋,養護期不應少于14d。對于墻體,帶模板養護不應少于7d,防止早期混凝土內外溫差過(guò)大。
(6)即使采取了各種措施,尤其是像C40 以上高強度等級混凝土,墻體也難免不出現裂縫,有的14d 拆模板后就發(fā)現有裂縫,這是混凝土內外溫差引起的,要設法降低水泥用量,減少混凝土早期水化熱。由于膨脹劑在14d 的膨脹還沒(méi)有充分發(fā)揮出來(lái),有時(shí)難以完全補償溫差收縮,但是膨脹劑可以防止和減少裂縫數量,減小裂縫寬度。
(7)混凝土澆筑完后,施工單位不注意保養,在竣工之前就出現裂縫,這是氣溫和濕度變化所引起的,因此,地下室完工后,要及時(shí)覆蓋,樓層盡快作墻體維護結構,屋面要盡快做出防水保溫層。